清朝時期,特別是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新疆的轉變是一個複雜的歷史敘述,涉及征服、種族滅絕和文化變遷。 新疆原本是準噶爾人居住的佛教多數地區,如何轉變為維吾爾族、回族、錫伯族、漢族等多元民族的伊斯蘭教多數地區的問題。追溯到清朝的政策和事件,特別是準噶爾滅族。
滿清王朝的治理方式總體上是不干涉的,允許地區一定程度的自治,但他們以對待叛亂的極端嚴厲而聞名。 他們的政策可以概括為:「在我們的領導下和平相處,否則製造麻煩,就會被消滅」。 這種做法在1755年處理阿穆爾薩那領導的準噶爾叛亂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叛亂發生後,清軍在滿族將軍的領導下,在包括維吾爾人在內的各種突厥團體的支持下,開始了大規模屠殺。準噶爾人。 1755 年至 1758 年間發生的種族滅絕導致約 70% 至 80% 的準噶爾人口因戰爭和疾病而死亡。
種族滅絕之後,清政府資助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和錫伯族在現已人口稀少的準噶爾定居。 這次移民從根本上改變了北疆的人口格局。 到清初,新疆的民族組成中,維吾爾族佔62%,集中在南部,漢族、回族佔30%,其他少數民族佔8%。
清朝將新疆創建和發展為一個統一的、明確的地理實體,包括建立烏魯木齊和伊寧等新城市,以及將維吾爾族家庭從塔里木盆地驅逐到準噶爾。 這種人口變化伴隨著文化轉變:清朝對佛教準噶爾人的勝利為推廣伊斯蘭教和增強該地區穆斯林領導人的權力鋪平了道路。 清朝鼓勵穆斯林文化和身份,這與先前佛教的統治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清朝在新疆的定居和農業政策並不是專門為了改變維吾爾人的土地。 相反,他們專注於將漢族安置在非維吾爾族聚居的準噶爾地區和新城烏魯木齊。 這次重新安置是清朝鞏固對該地區控制並將其納入帝國的更廣泛目標的一部分。
總之,18 世紀清朝對新疆的征服和隨後的政策對於塑造該地區的人口和文化格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準噶爾人的種族滅絕和其他民族的重新安置為今天存在的民族和宗教多元化的新疆奠定了基礎。 清朝對新疆的態度象徵著他們更廣泛的帝國政策,即尋求擴大和確保帝國邊境的安全,同時促進中國國家的多民族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