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是世界各地的動盪時期。 這段時期發生的事件為即將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開創了先例,這些事件不僅將塑造亞洲的面貌,還將塑造整個世界的面貌。 帝國之間爭奪權力,舊的競爭日益激烈,新的敵人不斷出現。 當然,在這一切事件中,受害最深、損失最大的還是老百姓。 英國和後來的美利堅合眾國禁止奴隸制,會無意中產生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這些勞動力可以在禁止奴隸制的明確法律中發現法律漏洞的同時被剝削。 沒多久,這種寄生又找到了新的宿主,那就是垂死的大清帝國。
清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因為清朝皇帝其實來自滿洲。 到了 19 世紀末,英國人實質上將清朝當作人質,德國人吞併了青島,而日本人則試圖入侵並影響皇位,強迫清朝進行鴉片毒品貿易,使清朝陷入了癱瘓。盡可能地佔領鄰國朝鮮。 他們將清朝的衰弱視為擴張自己正在進行明治維新的帝國的絕佳機會。 更糟的是,清朝內部已經因腐敗而出現諸多問題,民眾之間也出現了分裂,一些擁護皇位的民族和另一些人暗中怨恨,腐敗的地方官員的高壓手段使大清帝國正在走向衰落。視而不見。
腐敗的地方官員開始對有組織的犯罪集團視而不見,這些犯罪集團隨後會掠奪當地居民,並非常願意與外國人合作以獲得最大的利潤。 到了20世紀,一群有組織的犯罪集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的斧頭幫(現在許多武俠片中的反派都是以斧頭幫為背景的,儘管該幫派在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出現,但其他類似的組織已經存在)以及廣州(現在的廣東省)和香港的一些。 當地官員和警察要不是為了金錢利益,就是出於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對此視而不見。 英國人也控制了一些地區,並開始迫使清朝統治者用茶葉換取大量鴉片儲備,他們無法在歐洲出售這些鴉片,但他們仍然想從中獲利。 因此,英國可以聲稱他們沒有偷茶,而實際上是在進行貿易。
雖然販毒和賣淫在中國有利可圖,但外國投資者正在尋求一種不同類型的投資,一種基於人力資本的投資,特別是為了填補奴隸制禁令後留下的赤字。 現在新的熱潮——淘金熱已經開始,這一點尤其正確。
美國發現了未開發的黃金(以及銀礦)和澳洲淺層黃金儲量,導致了對勞動力的突然需求。 奴隸制已被禁止,新成立的礦業公司知道,從黑人人口中尋找勞動力可能會引起政府的注意,並在他們看來對追求最大利潤的嘗試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奴隸制法律是存在的,但有關契約勞工的法律更加模糊,對剝削更具吸引力,這意味著清朝的不穩定將為透過不公平和剝削性合約合法奴役中國工人提供絕佳的機會。
為中國有組織犯罪組織工作的所謂招募人員將根據他們收集的工人數量支付報酬,然後將其運往美國和澳洲的金礦。 很多時候,「招募人員」會說謊,告訴潛在的工人他們將在海外經歷「美好的條件」。 然後,他們會讓工人負債以支付前往美國或澳洲的航程費用,並收取高昂的航程費用,使工人別無選擇,只能基本上無償工作來償還債務。 船上會載滿盡可能多的工人,條件狹窄且危險,因此許多人在航行中或到達目的地後死亡。 這種合約制度是繞過現有奴隸制法的漏洞,因為據說個人是自願簽訂合約的。 當然,對工人的需求往往會超過自願參與者的供應,這些參與者可能被誘騙從事契約勞工,在這種情況下,幫派會綁架男孩和男人來完成他們的配額。 然後偽造文件假裝他們自願簽署合同,否則他們將被迫自己簽署合約。
這種做法出乎意料地有效,因為澳洲和美國都不是特別關心福利工作者或文件的真實性。 因此,雖然奴隸制在技術上是非法的,但這種做法仍在繼續。 當然,也有個人和更富有的中國人支付了自己前往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旅程,但為了簡潔起見,我們只討論在西方充當中國奴隸制事實上的拐杖的製度。
有趣的是,這段時期的支持文件顯示,中國女性移民的比例非常低,中國人被期望去工作,而不是生育。 有一次人口普查顯示,某金礦場有 5,000 多名工人,其中只有一名中國女性。 中國女性隨較富裕的家庭移民,這些家庭往往出現在城市的小型華人社區。 華人普遍受到惡劣對待,導致華人社區成立華人協會,幫助華人解決他們面臨的任何困難,並向警方和地方政府申訴,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整體而言,契約勞工的待遇很差。 當地礦工將他們視為對生計的威脅和“外國威脅”,同樣,公司將他們視為消耗品。 有證據表明,在這兩者中,美國的採礦條件明顯比澳洲的採礦條件差,這很可能與採礦類型有關。
在澳大利亞,虐待來自工友,但從統計數據來看,採礦造成的傷害和死亡人數低於美國,因為在澳大利亞,當時的大多數採礦活動是淘金(從河流和溪流中篩選黃金)或露天礦,塌陷較少可能並且使用較少炸藥的地方。
在美國,除了採用淘選之外,還廣泛採用其他使用炸藥的採礦方式。 在某些情況下,傷亡可能是由於語言溝通不良造成的,但在許多情況下,企業採取的鬆懈做法是因為中國人被視為可犧牲品。 許多中國人在當時正在積極擴張的美國鐵路項目中喪生。 當中國工人抱怨極端危險的條件、缺乏水和適當的食物等問題時,他們遭到強行鎮壓,中國人經常被抹黑為“懶惰”或“騙子”,地方政府也樂於附和。中國人非但沒有改善條件,反而成為種族主義政策的不公平目標。
中國人也被尋求在種植園工作,早在 1862 年內戰期間,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就試圖阻止南方種植園主用來自中國的不自由合約工或「苦力」勞工取代被奴役的非裔美國工人。
1862 年 2 月 19 日批准。
此時法律的目的是防止奴隸制的死灰復燃。 為了防止該法律被誤讀,該法案第 4 條規定:「無論是否進一步頒布,本法案中的任何內容均不得被視為或解釋為適用於或影響任何中國主體的自由和自願移民,或載有該等人作為船上乘客的任何船隻。 。 。 」。
雖然該法律旨在防止類似奴隸制的條件,但它從未真正實施,因為很難證明誰是“苦力”,誰不是。
諷刺的是,儘管有這樣的警告,這部旨在保護人民的法律後來卻被用來推動 1882 年的排華法案,該法案助長了反亞裔情緒和種族主義。
Jung(2005)指出:「1882年對華工的法律排斥以及隨後的一系列反亞裔法律反映並利用了美國文化和政治中的這一共識:「苦力」被排除在美國的合法邊界之外。 。 。 。 1863 年1 月1 日,亞伯拉罕·林肯發表《解放黑奴宣言》的前一年,他簽署了一項旨在使「苦力」脫離美國的法案成為法律,體現了這一共識,這項鮮為人知的立法揭示了美國移民限制的複雜起源。 在標誌著現代移民制度起源的同時,排華也標誌著先前有關奴隸貿易和奴隸制爭論的高潮,這些爭論使支持奴隸制和反奴隸制的美國人的注意力不僅轉向了非洲和美國南部,而且轉向了亞洲和美國。加勒比海。”
在澳洲早期,從英國送來的囚犯構成了奴隸勞工的大部分,但這種合法的奴隸制開始枯竭,種植園主開始感受到由於缺乏勞動力而帶來的壓力。 1837 年,移民委員會提議從印度和中國引進苦力作為滿足該行業勞動力需求的可能手段。 最初,印第安人是最早被「進口」的,1846年,有56名印第安人在飢餓狀態下抵達。苦力遭受虐待,甚至遭到毆打和監禁,當地報紙報道後,一名奴隸主寫了一封憤怒的回應信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這是印度人自己的錯,他們的要求太多了。 公眾的強烈抗議導致印度不再作為勞動力來源。
1847 年,第一批 150 名中國苦力搭乘雙桅帆船阿德萊德號抵達墨爾本,一年後又有 31 名中國苦力抵達柏斯。 1848 年底,尼姆羅德和菲利普·萊恩又將 420 名苦力帶入菲利普港區,其中大部分是中國人。 許多苦力被遺棄、死在叢林中、被監禁,或被發現在墨爾本的街道上徘徊,沒有食物或住所。
羅伯特·湯斯(Robert Towns)和戈登·桑德曼(Gordon Sandeman)是苦力貿易的主要組織者,截至1854年,他們組織了1500名中國苦力被運往澳大利亞。不出所料,他們的腐敗行為導致了一系列醜聞的發生,導致政府特別委員會被成立的目的是調查亞洲勞動力的意見。 政府調查發現,從廈門到雪梨的航程中,有70名苦力在帕爾默將軍號上死亡,其他人抵達澳洲後就因病死亡。 船上沒有泊位、寢具、醫療或廁所設施。 進一步發現,所謂的“招募過程”涉及“大量綁架”,許多人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被帶到澳大利亞,也不明白他們簽署的英文合約是什麼意思。 該醜聞導致中國勞工的來源終止,直到淘金熱開始並於 1858 年重新開始工人流動。
亞洲奴隸制的不為人知的故事仍然大部分不為人知。 如今,反亞裔情緒開始重演過去不公平地針對亞裔並認為他們是可犧牲品的偏見。 如果我們確實存在這些偏見,我們最好花點時間進行一些誠實的反省,看看我們是否受到媒體上推行的反亞裔敘事和宣傳的影響,從而很好地解決這些偏見。
參考來源
Moon-Ho Jung, “Outlawing “Coolies”: Race, Nation, and Empire in the Age of Emancipation,” American Quarterly 57, No. 3 (Sep., 2005): 678.
Aarim-Heriot, Najia (2003). Chinese immigrants, African Americans, and racial anx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848-82.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 121. ISBN 0252027752.
Barnwell, R. G. (August 1866). "Coolies as a Substitute for Negroes". Debow's Review, Agricultural, commercial, industrial progress and resources.: 215–217
https://quod.lib.umich.edu/m/moajrnl/acg1336.2-02.002/219:24?page=root;size=100;view=image